甄嬛传当中宝华殿里供的那两个人像是什么神啊?
发布时间:2023-09-04 15:00:43 点击:剧中那个场景表现的应该是在坤宁宫中进行的祭祀,总所周知,坤宁宫在清代并非皇后居所。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坤宁宫西端四间在顺治年间就改造为祭祀萨满神的神堂。
那两个布偶人,据网上搜来的一些解释进行对照,推测极可能是“喀屯诺延”——即坤宁宫夕祭中的蒙古神。
网络部分资料见下:
“喀屯诺延”为清宫萨满祭祀供奉的二神偶,原放置坤宁宫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系绸布制神偶,有头、脸、四肢,形状矮而且胖。此即坤宁宫夕祭中的蒙古神。
从《钦定满洲祭神祭大典礼》多次叙述夕祭时恭请穆哩罕神自西按序安奉架上,画像神安奉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座于左,皆于北炕南向来看,蒙古神显然不在画像神与穆哩罕神之中,而且它是有座的。
从撤夕祭神画像并蒙古神、穆哩罕神俱恭贮红漆匣内,安奉于北墙绘花黑漆抽屉桌上来看,蒙古神喀屯诺延也显然不是像。在《坤宁宫陈设供器》中,也有供蒙古神有靠黑漆座一连红片金褥的记载。
所以乾隆年间大学士阿桂、于敏中等依据清文详加推译伏考得到结论说其喀屯诺延即蒙古神,先世有德而祀是准确的,是与实物和文献记载相契合的。他们对这样的大事是谦恭谨慎的,不敢强为窜易,以存其本真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们当时对喀屯诺延为蒙古神是没有疑问的。他们从这种态度而作出的解释,要经过群臣的推敲和皇帝的钦定,当时已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喀屯诺延为蒙古神似不成问题。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分析了大量古民俗遗风后指出:每个氏族的姑娘出嫁到外氏族家去,都要携带娘家氏族祖神神偶到婆家供奉。这是母系氏族祖神与女性联系牢固的古俗遗风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延续。用来说明清宫萨满祭祀夕祭中的神偶喀屯诺延是蒙古族后妃带来清宫神堂的蒙古神身分是十分恰当的。
子贡问孔子:“老师,请问为何君子都看重玉,而轻视玟(似玉的美石)呢?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玟的数量多吗?”
孔子解释道:“君子喜欢玉,而轻视玟,并不是因为它的数量比玉多;也不是因为玉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就更喜欢玉。
从前的君子喜欢玉,是由尘蚂于玉的特质就好像人的品德一样。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礼记・聘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如玉。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他待人接物要像玉一样温润、谦和,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忠义,做事要低调不张扬。
孔子和子贡的这番对话,对后世影响深远,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社会“玉文化”的形成。
一、在石器时代,玉器一开始是被当做劳作用的工具,或者战争用的武器
我国古代古人制造玉器的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北京人用水晶、玛瑙蛇纹石等材料打制旧石器的时期。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对玉器的开发和使用也更加成熟。
如果说,在最初的时候,古人只是把玉石当作坚硬的石块用,那么,到距今约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古人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玉制农具和兵器。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使用各种工具谋生,像玉铲、玉斧、玉刀、玉矛、玉凿等等生产工具和兵器都成了他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铲】
那个时代“玉石不分家”,古人以生存为第一目的,大家还没多余的精力来为石头排等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部落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不用为生存而发愁的时候,人们才有空静下心来,去区分“玉石”和普通的石头差距在哪里,并为它论资排辈。
二、从新石器中期开始到清朝时期,玉器逐渐成为祭祀的礼器和装饰用的饰品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记载,周朝的时候: “以玉作六瑞 , 以等邦国 , 王执镇圭 , 公执桓圭 , 侯执信圭 , 伯执躬圭 , 子执款璧 , 男执蒲璧 。”
其实,这种变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开始了。
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天地间的风雨雷电都有神灵在管理操控,而人力渺小,我们只有适应上天的规则,才能更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让上天明白自己的心意呢?
这时候部落的巫师和酋长便会站出来,宣称自己是上天的使者,能够传达上天的旨意,他们将带领族人走向繁荣。
这套体系为部落族长赋予了“神权”的色彩,让普通族人畏惧未知的力量,不敢轻易挑衅族长的威严。
但要想长久的让民众接受一套制度,光靠概念还不行,你必须要拿出配套的“体系”出来,这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里提到的:夫礼……器以别之……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玉器”便承担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职责,它一方面是君王沟通、祭祀上天的礼器,另一方面它是形成封建时期特权社会的一种“文化象征”。
周朝时,周天子为了方便统治大臣,形成牢固的等级观念,便依据官员的品级,给他们发放玉器作为身份证明,久而久之,玉在并答封建社会中,便拥有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代表着财富、权力、等级和名誉)。
三、“玉文化”中,包含着哪些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人对玉的崇拜,大抵可以分为两个大时期,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多色玉”崇拜,另一个便是秦汉之后盛行的和田“白玉”崇拜了。
“多色”一般指的是夏尚黑、商尚白、周尚红,这种现象同三个朝代的起源神话有关,比如代表着周朝将取代商朝的祥瑞神话凤出岐山中的主角凤凰,便是那个红色。
《礼纬・稽命征》云:“其天命以黑,故夏有玄n。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衔书。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衔钩。”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白玉在中原一带流行起来后,白玉崇拜就占据了主流。
例如《说文 ・玉部》释玉中,就提到: “石之美派蔽埋,有五德:润泽以温 , 仁之方也;思理自外 , 可以知中 , 义之方也;其声舒扬 , 专以远闻 , 智之方也;不挠而折 , 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伎 , 洁之方也 。 ”
既然是将玉和天命、人的品行扯上关系,那显然代表着纯洁的白色更具有特殊意义:但尊者玉色纯,公侯以下,玉色渐杂,而世子及士唯论玉质,不明玉色,则玉色不定也。